精诚制造 匠心未来
— 温度控制设备行业标准制定者 —
座机:0755-27398559
手机:13510663356
邮箱:yixianglzw@163.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开国大典没再次出现8个人名隐藏其后国徽背后的秘密
时间:2025-01-06 16:09:03 |   作者: 新闻中心

  上精致的国徽,可谓是让无数人感慨万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更是我们国人的信仰。然而,当我们认真去了解国徽之后,会发现其背后刻着8个人的名字。他们究竟是谁?为何需要在国徽后面刻着他们的名字呢?

  谈论起我国的国徽,那首先要了解一下我们党所使用过哪些国徽。上世纪的三十年代时期,我们党在赣南的井冈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后来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我们新生的革命政权。

  当时就开始使用了国徽,也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它的左边是一支小麦的麦穗,右边是一只稻谷的稻穗,它们俩共同围成了一个圆环状。在麦穗和稻穗交汇处的上方,有一个五角星,此外一个地球的图案镶嵌在所围成的圆环中间,在其上方有一个镰刀斧头形状的图案。

  这个国徽蕴含的深意是我们是代表劳苦大众的,工人和农民是最可靠的战友,是我们当家做主的真正主人,我们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虽然这个国徽,在现在看来可能在设计上会显得有一些粗糙,但是其中囊括的设计元素、蕴含的革命意义对我们国徽的设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9年春节以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随即召开,这次会议上毛主席一边部署着要解放全中国、彻底干净利落地消灭一切反动派,另一方面他还筹划着建立新中国、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政协会议。

  这年的六月中旬,渡江战役胜利以后,长江以南的地区也获得了解放,社会各界代表、民主人士齐聚北京,将成立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提上议程,这其中就包括国旗国歌国徽的设计工作。众人对国旗和国歌的设计虽然有一定分歧,但很快就达成了一致。而国徽的设计样式就众口难调了,由于分歧较大,不得不从长计议。

  在当时,许多参与过根据地创建工作的老同志提出,继续沿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徽,认为新中国的国徽可以在其基础上小部分修饰一下,就能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国徽。当时,毛主席对这个国徽情有独钟,非常有感情。

  但是,他从全局战略角度考虑,认为取得革命的胜利最主要是依靠的是工人和农民,但是也不可以忽视民主人士的贡献。因此在设计新中国的国徽时,他就提出了必须发扬民主,不能搞一言堂,要倾听民意,顺应历史潮流。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其他领导同志的一致赞同,也赢得了民主人士的广泛赞许。

  随即,新政协筹备工作组就向全国发出了征稿启事,征求国旗国歌国徽的设计样品。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工作组陆续收到国徽的设计稿件112件、图案900多幅,虽然数量上稍逊于国旗,但是样式却千差万别,与国徽的设计初衷不尽如人意。评审专家觉得这些国徽的设计,大多数都偏向于普通的纪念章,不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样式上也稍显单调。最后,大家还是认为让美工工作者加入设计工作。

  美工工作者从专业角度又加入了创作的灵感,设计了多种国徽作品。在收到美工工作者设计的作品以后,大家反而拿不准意见了,不知该用哪一款设计作品。就这样,国徽的选用难题出现在了新政协筹备会上。在这次会议上,国旗和国歌的方案没有遇到太多分歧,大家很快就达成了一致。而对于国徽的选用,大家还是有较多的不同意见。眼看开国大典的时间慢慢的接近,最后,毛主席拍板确定了国旗和国歌,但是大家对国徽的选用还是确定不下来,于是建议交给将来的中央人民政府去解决。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的广场上,开国大典隆重地举行着。现场也升起了国旗、唱起了国歌了,但唯一缺席的便是国徽。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国徽的设计工作继续紧锣密鼓地开展着。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一边是美术家,一边是专业技术人员,最终高层还是青睐于清华大学的设计初稿,而这个小组的负责人便是梁思成。经过数十次修改和逐渐完备以后,1950年的6月28日,国徽的设计的具体方案终于完成了。方案得到政府全会、政协全会的一致同意,毛主席也批准了这个方案。

  最终确定的国徽图案,以国旗上的五角星和为主要内容。五角星象征着中国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象征着新民主主义的开始,毕竟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在北京,而这里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国徽的背景为红色,象征着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寓意着新中国在革命先烈的佑护下前行。国徽的正下方是一个完整的小齿轮,两旁装饰了稻谷和麦穗,这象征着工人阶级是革命的先锋队,工农联盟是政权巩固的坚强靠山。国徽的大红绶带结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周围。

  而这幅国徽作品无论从细节设计上,还是从工艺手法上,和搭配效果更高。它不但具有华丽的色彩,也更能展现出庄严的仪式感。此外,这幅国徽作品也更加容易让社会各界所接受,也能进一步凝聚民心,展现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国徽的设计图案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就转到了国徽的制作上,毕竟国徽是要挂在城楼上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能在国庆一周年时将国徽挂到城楼上,当时临时赶制了一枚木制国徽。

  然而木制国徽有它致命的缺陷,一旦经过风吹日晒,就很容易变形开裂。所以,造金属国徽代替木制国徽,便成为了重要的工作。而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工业基地多集中于东北地区,沈阳第一机器厂拥有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铸造技术。因此,制造金属国徽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接到任务以后机器厂上下格外的重视,同时倍感光荣,但也觉得压力很大。他们立即成立了由业务骨干焦百顺、陈喜芝等人组成的制造金属国徽的攻关小组。

  虽然沈阳第一机器厂已经是国内工业水平最高的工厂了,但是当时我国物质基础极为薄弱,生产制造的工具也十分匮乏。金属国徽设计的基本要求极为严苛,直径两米,表面光鲜,图案也要保持清晰。要制造这样一个最高标准的工艺品,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焦百顺、陈喜芝等人也没有退缩,反而是遇到困难,就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难。没有炉子,他们就亲自动手用水泥砌了个砖炉。没有化铝罐,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了铁罐来作为替代品。没有脱氧剂,他们就用木棒手工搅拌脱氧。没有专门的仪器来测试铝水温度,他们就冒着生命危险站在炉子前,用双眼观察铝水颜色变化,以掌握铝水温度。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铝水浇筑出来的国徽,表面既光滑又平整,纹路清晰,表面凹凸有序,焦百顺和他的工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仔细推敲。最终,经过反复的试验,他们制作出了合格的国徽模具。为了保证造出的国徽不出问题,焦百顺和他的工友们在国徽后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就是要对国徽的质量安全终身负责。

  从接到制作国徽的任务,到顺利完成制作,前后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焦百顺和他的工友们,数十天如一日,整天都加班到很晚,甚至通宵,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铸造车间里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大家分工明确,各自加油干,谁也没有提出放弃的念头,反而是团结一心,努力完成这神圣而光荣的任务。饿了就啃干粮,就一口咸菜,困了就在国徽旁和衣而睡。

  1951年4月,在工人们的努力之下,第一机械厂终于完成了制作国徽的任务。这比原定的时间提前了20多天,而且一下子就制作出了67枚国徽。效率之高,实在是令人叹服。这其中一枚直径两米的大型国徽,在五一节前夕挂在了的城楼上,结束了不挂国徽近两年的历史。现如今,这样的国徽依然在城楼上高高地悬挂着,虽然风雨侵蚀着它的外表,但依然显得光彩夺目,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的品质。

  虽然,这8名工人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作者,但是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硬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制造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国徽。正是有着像他们一样的群体,不断付出着自己的努力,我们的国家才会慢慢的变强大。